“‘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20字的指導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這是在國家產業政策中首提‘人才為本’,體現了產教協同發展的理念,優化了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路徑。”不久前,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工業與職業教育大會”上,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在闡述制造強國戰略時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人才為本,面對這項重要的國家戰略,提供人才支撐的職業院校準備好了嗎?
制造強國戰略驅動職教轉型升級
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全球孕育興起。制造業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互聯網日益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力量,工業+互聯網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盡管各國在制定“再工業化”戰略中的發展重點不同,但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質量、終身化、創新性的職業教育,建立一流的技能體系,作為應對挑戰最重要的策略。
歐盟在《歐洲2020戰略》中提出,通過在整個生命圈內發展個體的技能,實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更有效匹配。英國制定了《新挑戰、新機會——繼續教育和技能體系改革計劃: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體系》,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世界一流技能體系的工作目標。美國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別發布了《技能戰略:確保美國工人和行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技能》《投資美國的未來:生涯和技術改革藍圖》,提出對職業教育進行投資是對未來長期經濟發展進行投資的重要部分,是增強美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澳大利亞于2011年發布了《為了繁榮的技能——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路線圖》,提出把提高全社會的技能水平作為經濟社會繁榮的重要驅動力。德國發布《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和結構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職業教育與培訓結構進一步完善,以有效應對新的人口、經濟、科技及國際發展挑戰。韓國于2009年發布《2020年目標:全民職業教育》,提出為了實現“先進韓國”目標,建設工作—學習—生活歸一的教育體系。
“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建設開放、靈活、層次完善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是各國打造技能強國戰略的核心內容;第二,把面向全民的技能培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第三,把加強多方合作伙伴關系,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作為改革的重點舉措。從整體上看,這些國家正在引導和推動職業教育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占山分析說。
“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寫入“中國制造2025”中的這段話,彰顯了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決心。“為此,我們要加快構建支撐制造強國戰略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其中的關鍵是讓現代職業教育成為助推‘中國制造2025’的利器。”陳曉明主任說。
職教重心高移應對產業升級挑戰
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跨越,要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引領和帶動整個制造業升級來實現,“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整合是我國潛在的制高點,智能制造是當前的主攻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如此判斷。
他預測,隨著產業升級,未來從事簡單重復性勞動的低端人才將大幅減少,而生產服務業、電子信息產業將容納大量的就業人員。“未來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復合性要求越來越高,軟件編程、CAD軟件應用等將成為必備的技術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這需要職業教育軟硬結合、寬口徑培養,挑戰不小。”
劉占山認為,產業升級必然帶來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低科技含量的傳統產業部門和業態將被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部門和業態所替代,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科學研究人才和創新創業型人才作支撐;在價值鏈低端聚集的產業將向“制造業微笑曲線”兩端攀升,這個過程需要大量技術研發和營銷管理類人才作支撐;制造環節將注重用精細化生產和流程優化提升加工制造的品質,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現場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
他手中一份來自世界銀行的資料表明,到2025年,歐洲高技能工人的比例將由目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1%增加到38%,低技能工人將從目前的22%降至14%;美國也具有同樣的變化趨勢,到2025年,大部分就業機會的增長主要在商業和服務業領域,并且都需要高技能資質。而我國有關研究也指出,我國工業化進程完成之后,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背景下,人力資本積累將進入高等教育驅動階段,并向終身教育驅動階段邁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重心,要向高中后職業教育轉移。”他做出這一判斷。
產教協同優化制造業人才供給側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領域的高頻詞,但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陳曉明更喜歡用“產教協同”這一表述。他認為,制造強國戰略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職業教育要以產教協同的理念,圍繞“中國制造2025”中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打造專業建設新優勢。
具體來說,在專業內涵上,要強化適應性,建立更加及時有效的產教互動機制,保障全產業鏈人才持續、有效的供給;在教學資源上要突出同步性,加快教學內容和配套資源的更新,避免與企業需求脫節;在培養質量上要體現全面性和系統培養,重素質、強基礎、宜發展,對企業文化認同;在培養模式上要注重協同性,人才培養規律要與生產技術發展規律有機結合,職前教育要與職后培養相統籌;在發展方式上要體現開放性,將行業企業要素滲透專業教學全過程,產學研用結合更緊密、有實效。
“產業調整需要價值服務,全產業鏈化發展需要融合服務,基礎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需要特色服務,智能制造需要精細服務,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需要主動服務,區域產業形態變革需要優勢服務,這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支點。”陳曉明提醒職業院校,要從戰略對接、供需對接、品質對接、資源對接、優勢對接、文化對接幾個方面夯實產教協同發展的基礎,
劉占山認為,人才供給側的改革,關鍵是要促進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為此需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他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行辦學主體多元化,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鼓勵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探索公辦和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購買服務的機制;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工程實踐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實習實訓基地,參與人才評價;明確企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有條件的企業可單獨舉辦學校,實行現代學徒制,或與職業院校共建院系;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校企共建集團,深化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貢獻力;強化行業指導作用,賦予行業應有職能;推動職業院校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依據終身教育理念重構辦學模式。
“貢獻力決定影響力,創新力決定持續力。”陳曉明希望職業院校能記住這句話,持續創新,為制造強國戰略做出自己的貢獻。(本報記者 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