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上職校就是混”的觀念,這雖然是一種偏見,但職業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問題確實不容忽視。職業教育整體上依然“叫好不叫座”,相當一批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仍然在低位徘徊,承待破局。破局的重點還是要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專業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緊密銜接。近年來現代產業學院的興起,讓職教產業升級發展插上火箭。
現代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創新模式,通過引導高校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辦學,培養出發展所需要的特色型技術人才。
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目的和意義
現代產業學院是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聯合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個主體,創立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產教融合型的職業教育平臺。
目前,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升級期,產業發展變革的關鍵是擁有高素質人才。現代產業學院不只是讓企業走進學校,本質還是要教育適應產業發展,其目的是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時代需求呼喚工程教育創新,高等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發展現代產業學院可以說具有時代意義。
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高校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建強優勢特色專業,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造就大批產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協調推進新工科與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融合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實行“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師資共培、就業擔當”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大大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合作模式分類
產業學院傾向于訂單式培養,直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這種傳統的純教學合作,已經不太符合現代產業學院的定義。現代產業學院的目的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
常見的運營模式主要有4類:“1+1”模式(校企合作):學校+龍頭企業。“1+N”模式(校政合作):屬于一對多,1個專業群+N個企業組成的產業集群。“1+1+N”模式(校政企合作):1個專業群+1個協會+N個企業。“N+N“模式(校行企合作):N個院校+N個企業,多家高校和多家企業聯合共建的聯盟模式。
“1+1”是最常見的的合作模式,比如華為ICT產業學院,百度云智教育產業學院等。
“1+N”是政府發揮占主導,學校與政府簽訂協議,政府提供部分資金和場所。比如沈陽化工大學菱鎂產業學院,與政府合作推動當地菱鎂產業發展。
“1+1+N”合作模式是很多學校愿意接受的,企業多可以很好的解決實習就業等問題。吉林農業大學參茸產業學院就是聯合聯合2個產業管理部門和9個企業共建。
“N+N”重點在于整合資源,建立產業學院聯盟,培養全產業鏈人才,這種難度較大,必須政府在其中整合協調。華東理工大學現代生物醫藥產業是與上海醫藥集團等合作,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組建。
當下職教產業存在的問題難點
傳統思想束縛,認知上存在偏差。我國長期以來進行的精英教育,成功學理論讓很多人對職教有或多或少的輕視,認為報考職業院校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師資配備不合理,硬件設施與培養目標不匹配。師資、教材、課件等無法滿足職業技能培訓與教學要求。很多老師都沒有對應教學崗位實際工作經驗;有些教材內容都過時了,很少有根據實際工作崗位技能需求獨立開發的實戰化技能培訓教材。設備陳舊,缺乏應有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跟不上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結合的時代。
教學內容和產業崗位需求脫節。當前很多還是傳統的教育模式,而非按照實際崗位技能要求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學校與企業和產業聯系不夠緊密,培養不出面向區域需求的職業人才。
實習流于形式。實習變相的讓學生提前就業,以便再招收新學生。形式上有實習報告就行,至于對實習效果,是否能夠專業技能對接并不在意。
企業難以介入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難以落到實處,行業企業還是職教局外人,僅僅就是解決就業問題。
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政府,高校和企業之間分割成條塊,各自為政,互相封閉,很難做到開放、共享。
各省市如何支持高校建設現代產業學院
2021年,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名單,共計49所高校的50個現代產業學院入選。2022年6月17日,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模式,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關于高校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的新間常見于媒體報道。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戰略以來,我國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步伐不斷向前。
“小龍蝦學院”首期學生還沒畢業,就被預定空了。從這個事情中可以看出,企業需要能創造價值的人。所以各省市也是火力全開,現代化產業學院構建得到各地政府的積極支持。
北京對成功申請符合規定的校企合作項目給予每年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經費資助。
廣東認定為“東莞市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的可獲得市財政50萬元資金支持。
黑龍江省根據產學研用、人才培養等情況,最高給予200萬獎補資金。
各個省份都以實際行動硬核推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進程。
2021年,重慶立項建設24個市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江西理工大學作為江西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
2022年,四川公布首批省級10所高職院校的現代產業學院。福建公示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擬立項建設首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16個。
2023年,陜西擬定長安大學新汽車現代產業學院等18個學院為第二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立項建設單位。河南立項建設河南師范大學等23所產業學院為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
還有寧夏、甘肅、安徽等15個地區的高職院校建設了多所現代產業學院。其中寧夏、甘肅、廣西幾個省份的院校數量較多。
可以說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大潮已至,這個潮流還是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但這兩年數量上有新增,腳步已經放緩,甚至也砍掉了一部分產業學院。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要從追求數量,轉化為追求質量。
新時代的產教融合不僅僅是只解決就業問題,更追求培養大量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
現代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新型載體現階段還在探索中,在實際建設發展中還有許多問題,需高校、政府、企業等多方協作,才能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力量。
從發展趨勢看,現代產業學院或將替代專業學院,成為職教的主流組織形式。其運行可以克服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的平均主義,高校也能夠與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模式,向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結構性錯配”的就業難題,實現職教的精準破局。
來源: 現代職教邦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