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發展特征
(一)高水平的支撐經濟能力
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經濟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維度,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新興產業不斷興起,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尤其是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力推進,我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等快速發展,一大批“互聯網+制造”、智能工廠、數字工廠等新生產、新業態、新模式大量產生,崗位標準、崗位技能、崗位能力等逐步發生革命性變化,需要大批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進行支撐。職業教育現代化要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共生發展,不斷提升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能力,在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專業發展能級對接產業發展能級、技術技能人才水平對接崗位新標準等層面具有更強的契合度,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融入產業鏈、創新鏈,加快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切實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地輸血。
(二)高質量的現代職教體系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職教體系所呈現的高質量,應重點體現于三個層次:一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高質量。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將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進行協同銜接,未來通過國家學分銀行、國家資格框架等全面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學分互認、成果互認、資格資歷互認、實踐技能互認等,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職工和產業工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和晉升通道。二是職業教育不同層次有效貫通的高質量。在中職、高職??啤⒙殬I本科一體化職業學校體系基本建成的基礎上,以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產教協同融合等為主線,全面促進職業教育不同層次的發展質量,使各層次的職業教育既能夠在縱向上為學生實現學歷層次的躍升,又能夠在橫向上保障教育教學資源的延續性和優質性,最終使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發展實現質量合力。三是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無縫銜接的高質量。職業院校在高水平完成相應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還要具備面向企業職工、社會人員提供優質職業技能培訓的能力,應切實瞄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勞動者技術技能提升需求,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等融入技能培訓之中,提升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的服務能力。
(三)高標準的人才培養能級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維度上,要進一步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結構與競爭力的要求,分析研判行業企業的發展潛質和技術技能崗位的未來需求,強化對于技術技能人才在能力水平、知識結構、實踐技能、綜合素質等各層面的審視,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具有前瞻性的專業課程體系知識圖譜,全面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培養質量和標準,以高標準的人才培養能級對標我國戰略性、重要性行業產業人才需求,能夠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
(四)高效能的產教融合實力
校企全面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和最突出的人才培養優勢。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現在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能力上,就是要進一步夯實校企合作的基礎,在新的發展平臺和發展能級上具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更深入的合作內容、更多元的合作項目,以融合的“全”“深”成就合作的“準”“勢”,使職業院校能夠服務支撐行業技術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升級,使企業能夠助力職業院校獲得最先進的技術技能要素、最新的崗位標準體系、最契合的仿真實訓場所,真正達到人才培養與生產實境的“零距離”,促進產業發展的需求結構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教育結構全方位銜接。
二、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發展邏輯
(一)規模與質量相統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高質量需求和整個產業不斷地迭代升級,大規模的人口要持續地轉化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而職業教育作為目前教育體量最大、教育層次最豐富、培養面向更契合產業實際的教育類型,必須要堅持規模與質量相統一的邏輯。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則又是當前的重中之重,是在保障規?;A上下一步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在我國人口政策調整成效不夠顯著、勞動力人口呈總體下降趨勢以及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持續加大增量勞動力人口的職業教育和存量勞動力的技術技能培訓,確保這些勞動力具有更強的就業能力和更高的崗位適應能力,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實現規模與質量的同步推進,努力為所有適齡人口和有意愿進行技能提升的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元、優質高效的職業教育、終身教育與培訓是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應有邏輯。
(二)兜底與賦能相統一
職業教育具有兜底、強基、助困、賦能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在面向貧困地區與人群大力實施精準化教育投放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時代中國邁向新征程,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要具有更強的賦能能力,主要是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地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實用人才、管用人才,優化農村人力資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賦能技術工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幫助他們獲得更強的知識和技術技能水平,增強其進入工作崗位的能力,使其獲得更好的收入進而盡快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賦能人民群眾的就業技能,使廣大群眾具有更優質、更先進、更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全面增強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
(三)技能與德育相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的富足和高度的文明程度是其重要的特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以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底蘊作為己任,按照“全面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要求,將技能培養與德育培養相統一,全面彰顯中國職教的獨特內涵和魅力。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制造業,而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是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中國職業教育源源不斷地向實體經濟輸送高質量的人才以及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技術創新動能,是做強實體經濟、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基礎。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不局限于具有傳統高超實際操作能力的素質,而是更多地融合數字化素養的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高層次、復合型技能人才,是現代產業工人與現場工程師的結合體。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將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的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使其既掌握一技之長,又具有崇高的工作榮譽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素養和道德素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教育教學中,培養具有堅定信仰和高尚道德的現代公民,讓學生成為“心中有信仰,手中有絕活,腳下有力量”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四)升級與創新相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瞄準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立足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和新興戰略性產業低碳發展的總要求,著眼于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契機,一方面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和專業發展定位,根據產業綠色發展的現實,淘汰一批面向傳統重污染、高能耗產業的專業,改造、轉型、升級一批不完全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專業,在專業內部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實驗實訓體系中注入節能環保、生態保護的最新技術技能,增強專業發展與產業綠色發展的匹配度;另一方面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山水林田湖草沙產業、現代農業、新能源等創新性開設專業,以優質的專業發展和高度契合的人才培養能力支撐綠色經濟。
(五)內生與外聯相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堅定地發展自身的同時,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互利互進是我國發展的一貫方針。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職業教育一個重要的發展邏輯就是堅持內生與外聯相統一,在全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能夠持續地吸收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長處,學習借鑒他們的優質做法和創新舉措,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合作和友好協作,在做大做強中國職教的基礎上,又不斷地把中國職教發展的成果與世界各國共享,實現職教現代化發展的開放合作和互利共贏。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15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