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消解規模化、外延式和資源依賴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長期累積的多重疊加矛盾,如各類教育主體不能很好地協同發揮治理效力、人才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催生了1+X證書制度。根據該制度的目的與要求以及當前政策實施現狀,可以對目前中職課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誤區進行大體識別。
一、觀念交錯:課程設計出發點尚未明確
當前許多中職在試點前未做好相關課程的組織設置:整體課程設置出發點模糊,對應證書選擇多且雜亂,同時自身試點條件尚不成熟,最終陷入證書覆蓋面雖大但與崗位要求脫節、證書管理與考核落后等現實困境,整體呈現被動獲取證書的局面。基于此,很多中職院校對于課證融通課程構建中呈現出課程設計開發理解模糊、未結合本校實踐課程的特點,自上而下被動接受試點的工作而缺乏自下而上的定位設計,從而導致中職課證融通課程體系實施缺少學校層面的理念引領,進而在試點工作上反映出各自的問題。有學者關于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證融通的思考模式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只有進行課證融通,中職學校才會重新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才能促使試點學校進行有效教學改革。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課證融通重要性,但同時也窄化了X證書的作用,在需要學校主動構建的時候反而將自己置于被動地位。對此類情況進行追根溯源,理解課證融通課程有誤實際來自觀念上的不統一,是觀念主導沖突的問題。一方面,在1+X證書制度試點之前,關于中職在新時代下的功能取向問題就一直存在爭議,而功能取向又決定了中職課程的整體設計理念。關于中職的功能取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認為中職教育辦學應從經濟功能和就業導向轉向教育功能和升學導向,而另一類認為中職必須就業與升學齊頭并進。兩大觀念都非常強調中職的基礎性定位,但對于需要融通的證書概念認知模糊。第一,X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區別尚不明確;第二,對于相應專業證書技能等級以及證書種類數量的把握不明;第三,意義認知沖突,很多學校不理解取消職業資格證書增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意義,從而一直處于觀望狀態。作為需要從證書出發進行課證融通的課程,以上三點可以從根本上解釋中職課證融通發展緩慢的原因。
二、目標單一:課程目標未結合專業特點與發展現狀
目前很多中職院校課程體系是相對固定的:盡管將證書加入相應課程當中,但由于中職一直普遍存在的“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的單一課程學習進程,使得課程改革遲遲未能與1+X制度的要求相匹配,將證書課程設計為另一種形式的文化課程;同時,很多中職院校設置相應證書課程時,專業建設理念未及時更新,受制于傳統產業理念,在設計該證書課程時只關注該專業直接相關或者傳統的證書進行培訓學習。以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傳統會計與產業理念認定會計只是做一些核算工作,與其他業務沒有直接關系,這種業、財、稅分離的課程體系觀念導致會計專業辦學離散,從而致使職校尤其是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難以就業,很多專業都是如此。這種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單一以及專業和時代脫離使得很多課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變得千篇一律,難以發揮在每個專業領域應有的作用與特色。
目前課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與專業以及時代脫離,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中職在進行課程構建時只注意到本專業課程的設計,而忽略了對大專業群的把握。例如,在仿照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任務模塊”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時,把X證書所對應學歷教育中的專業課程進行識別分析,僅僅抓取該專業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匹配的核心課程,在此課程基礎上形成模塊化教學,但這種融合并沒有反映課證融通理念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這種融通僅僅只是實現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某些課程的對接,沒有從根本上做到與專業、專業群的對接,也就是沒有從本質上回應國家對于每個專業培訓技能的訴求。這個專業的特點是什么、未來趨勢是怎樣的、與其余專業有哪些關聯、涉及哪方面的哪些證書、結合本校實際又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目前中職院校為了就業與升學兩手抓所必須考慮的。中職院校通過課證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在思考課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時,把本專業看作是專業群中既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個體去進行設計,專業之間的融通會拓寬課程設計,而課證融通課程體系也會拓寬專業群的聯系,從而促進各專業乃至各行業交流。
三、評價重疊:課程評價模式未成熟
課證融通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當今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要求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從“合格的職業人”到“全面發展的人”。從評價體系看,復合型人才評價體系比較典型的構建方法,是將評價實施因素進行分離,即從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指標與評價方式五方面構建,每一個方面又牽涉不同的主體,需要結合實際的培養過程進行“靈活性”評價整合,然而這種從理論上看非常全面、非常完備的思考,卻在實施中逐漸顯現出許多問題。例如培養人才并沒有跟上時代需求、學校課程與教學管理混亂等問題,如某中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在人才培養時出現與產業需要對接不緊密,高技能專業人才缺口較大的情況。“靈活性”可以成為措施創新的抓手,但同樣也會掩蓋因涉及多主體與對象、多評價標準等原因,還未形成完備的全面評價體系的事實。
1+X證書制度出臺后課程因素逐步向融通調整,例如在課程結構層面從“單線程”變成依據證書導向的“多線程”,在課程內容層面從“單向度”變為知識向度與問題導向結合的“多向度”,這些都是課證融通課程所需設計的方面,然而在有關管理制度與評價模式上,卻基本只能進行“彈性化”的設計,導致很多課證融通課程設計在內容、目標上看似很宏大,最終卻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這種評價最終讓課程變得“虎頭蛇尾”,相繼出現如評價主體責任不明、評價內容與崗位能力脫節等問題。誠然,因為課證融通的課程涉及多主體參與、多方面評價標準與相應評價指標的重疊,也許是課程評價設計的最大難題,但同樣也是該類課程最明顯、最能直接體現出新時代下復合型人才要求的特征。課與證的課程評價融合可能最終需要尋求的是一種“動態穩定”如“活頁式教材”一樣可以對其中需要改進內容按需刪減的融合評價模式,但這是目前所遠遠做不到的,我們當下似乎只能退而求其次,提高每個證書所對應的評價體系的針對性,從而為未來的“動態穩定”打好基礎。
四、生長局限:課程生長后勁不足
中職課證融通課程體系在設計構建時缺乏一定的長效性,很少有中職院校的課證融通課程構建模式被作為范例推廣,在課證融通直接指向校企合作的前提下,與企業之間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的學校也屈指可數。這種現狀歸根結底是因為“社會化”的意識不足,院校進行課證融通課程設計時,有兩方面很少考慮到。一是根據相應標準開設了該類課程去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出的學生是否能感受到該課程的培訓意義、明晰該證書帶給學生的能力能在真實企業中運用在哪些方面,自己又能勝任哪些角色,這是有關學生之后的發展問題。二是該類課程能在本次課程與證書融合中、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從培養出此批學生現狀中獲得什么樣的經驗,是否能在課程結束后汲取經驗進行改進,這是有關以后課證融通課程的生長的問題。課證融通絕不只是1+X證書制度的臨時要求,而是當前社會的長期要求,是新時代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手段。目前大部分中職缺乏對課證融通課程體系的長遠設計,致使融合后效果遲遲達不到理想預期。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協同育人的案例是成功案例,其“課證共生共長”課程體系構建成果為學校課程與企業互通提供了優秀樣板。在該課程體系構建中,課證是互嵌共生的,直接將企業對于工程師的融合認證融入高職專業人才培養中,產業技術升級、華為認證標準不斷升級與深職院課程體系升級同步從而達到“雙贏”境界。與之對比便可看出中職的不足。一是對于課程內容設計的局限,由于缺乏對學生成長性的思考,課程內容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在學習證書培訓的內容,企業認證的內容是否與之吻合未能考慮。二是校企合作的針對性不足,未與特定企業形成長期合作關系,課與證的融合效果自然不能明顯體現出來。現在大部分中職在設計課程時缺乏“共生”觀念,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不僅只是獲得相應證書,而且需要多方面共同生長,課與證的共生需要在構建課程體系時積極與企業溝通而不是閉門造車,課程與學生共同生長才是課證融通課程具備長效性的關鍵。
來源:職教發展研究。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