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三項戰略任務。由此可以確認,當下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教融合體培育與建設呈現出以下三個層面的實踐取向。
一、宏觀層面:優化空間布局
目前,我國產教融合體培育與建設展現出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型企業、縣域經濟產教聚合體、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五類組織樣態。其中,現代產業學院以學校為主,在教育體系內嵌入了產業要素。產教融合型企業以企業為主,在產業體系內嵌入了教育要素。產教聚合體、聯合體、共同體則以企業、學校為“雙主體”,或吸收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形成“多主體”,聚集了產業、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多類要素。如果將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型企業、縣域經濟產教聚合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四類組織樣態視為“點”,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視為“線”,可確認我國將逐步形成“點線結合、點線帶面”的產教融合體建設空間布局。
基于產教融合體的功能和作用可以確定,培育與建設產教融合體并非僅職業教育發展實力雄厚和經濟發達省份可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更為需要。優化產教融合體空間布局,需要依據區域學校及企業發展需求綜合確定,不可“扎堆”培育和建設。各地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據產業鏈分工,持續推進職業院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產教融合企業培育與建設機制,完善認證體系,滿足企業訴求;立足各地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構建由高等學校、職業院校、企業、政府及社會服務組織多元主體參與的縣域經濟產教聚合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帶動區域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立足產業鏈條發展情況,積極打造省域乃至跨省域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增強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中觀層面:打造第三空間
理論研究表明,產教融合體影響要素眾多,涉及多維度、多方面。培育和建設產教融合體需要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若將產業體系、教育體系視為兩個“單一空間”,或將產教融合體視為一個“空間”,則需要打造為產教融合體培育和建設服務的“第三空間”,以此推動各級各類產教融合體的培育進程,保障建設質量。
第一,強化政策供給。正視企業和職業學校發展訴求,通過完善相關政策,消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敢為”和“不愿為”的顧慮。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制度、調解仲裁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規范產教融合行為,打擊惡意競爭,調節利益糾紛。完善知識產權轉移、科技研發資助法律規制建設,落實產教融合體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提高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產教融合體的科創產品順利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加強政務服務。建立人才供需預測制度和信息篩選制度,實施跟蹤服務,引導企業自主選擇合作對象。建立政府、企業、職業學校、高等學校以及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破解產教融合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實現協同治理。引導產教融合體建立理事會制度,保障產教融合體建設成果由各參與主體分享,促進產教融合“多頭熱”和“真融合”。成立行業產教融合指導委員會,做到“一行一會”,不斷拓展校企合作范圍和產教融合深度。
第三,搭建合作平臺。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的基礎,要充分利用現代數字虛擬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搭建現代校企合作平臺,實現多渠道信息聚合,最大程度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學校教師、學生與企業管理人員、一線職工等均可利用平臺發布合作意向,通過信息樞紐進行互動與溝通,推進校企合作的雙向選擇,幫助學校和企業準確尋求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和產教融合項目。同時,通過培育和建設產教融合體推動教育數字化和技能型社會建設進程。
三、微觀層面:持續深化改革
理論研究表明,產教融合體的培育和建設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多樣性等特征,不同產教融合體既具共性,也有差異性。同時,由于政府、學校、企業等產教融合參與主體的級層、類別、權能不同,其建設效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各地應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化解新矛盾,持續提升各級各類微觀主體參與產教融合體培育和建設的活力與能力。
企業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參與主體,其組織架構、效益水平、發展規劃、用人需求等決定著產教融合體的培育方向和建設水平。企業的重要職責是“盈利繳稅”,通過投入獲得回報“天經地義”。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行業協會、職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加強企業服務工作,提高企業及其內部人員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企業基于發展需求,全面參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專業調整、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等工作。動員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將論文寫在企業內,將科研成果應用在產業中,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發展能力和技術進步水平,使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嘗到甜頭、獲得效益。
職業學校兼具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項職能,同時扮演著教學機構、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等多種角色,理應為企業發展做好服務工作。要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或將企業資源引入校內,或將學校資源輸入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加強中高本課程、專業、教學銜接,努力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操作技能水平,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力人才支撐。加快普職融通、科教融匯進程,通過培養現場工程師等途徑打造職業精英。建設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培育新興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淘汰落后專業,持續優化專業結構,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增強對企業合作的吸引力,為培育和建設產教融合體奠定堅實基礎。(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4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